跨界、混合創(chuàng)作一直是近年來藝術作品集的熱門話題,基于現(xiàn)在所處的互聯(lián)網大背景,我們又多了很多的可能性。不過,June老師比較建議:保留好自己的平面設計基因,夯實基礎,用平面的感知去解讀計算機所呈現(xiàn)的視覺語言,再去挑戰(zhàn)其他的可能性,慢慢來。
跨界、混合創(chuàng)作一直是近年來藝術作品集的熱門話題,ACG的平面設計導師June表示:“鼓勵學生以一種混合創(chuàng)作的方式開啟項目,在藝術,設計和科學的文化領域中探尋跨界的可能性,發(fā)展屬于每個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實踐?!?/span>
June
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媒學院
平面品牌與識別-碩士
1 年海外設計工作經驗
4 年教學經驗
直錄英美澳加藝術院校 TOP5 100%
成功案例
成功申請到RCA皇家藝術學院/UAL-Lcc倫敦傳媒學院/UAL-CCW/RISD羅德島設計學院/愛丁堡大學/UCL-Goldsmiths金史密斯/Leeds利茲大學/Southampton南安普頓大學/金斯頓大學/SAIC芝加哥藝術學院(25200美金)/MICA馬里蘭藝術學院(46000美金)/Parsons帕森斯設計學院(60000美金)/Pratt普瑞特藝術學院/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 SVA紐約視覺藝術學院/ACCD藝術設計中心學院/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
Q:能否介紹一下自己?以及為什么選擇加入藝術教育這個行業(yè)呢?
June:Hellooooo大家,我是June,在ACG廣州快要邁入第四個年頭了!!! 回想加入ACG的契機是在2017年,我結束在東京一年的工作(其實是working holiday),回國后就直接加入了ACG廣州。原因是......當天和某老師閑聊甚歡,覺得hin專業(yè),氛圍也超溫馨。
另外,還有就是很懷念在學校做項目的狀態(tài),想回到這樣的環(huán)境里,和學生一起做項目,一起成長學習。所以選擇了加入ACG廣州這個大家庭吶!
Q:可以分享一下您最初如何和藝術結緣的?又為何選擇了視覺傳達專業(yè)呢?
June:接觸比較早吧。是不是各地都有青少年宮這樣的存在?我從5歲開始寫書法,因為那時太好動調皮,我媽自認為可以讓我安靜下來。后來我還學跳舞、小提琴,深刻貫徹著白羊座三分鐘熱度的特性。只有畫畫和書法一直堅持,所以我最后變成了“寫春聯(lián)工具人”。
初中住校嘛,喜歡看雜志,畫冊,范圍從時尚雜志到明星音樂八卦,覺得很神奇,那么小的版面?zhèn)鬟_著那么多的信息(尤其是八卦雜志hhhh)。
高中有段時間特別迷戀蜷川實花-多摩平面類專業(yè)畢業(yè)的攝影師。艷麗的高飽和色調和華麗的畫面完全抓住了我的眼球。后中二時期的追星女孩不就想著:我也想成為我愛豆這樣的人。當時我就覺得視覺傳達/平面設計既可以自由地表達我自己又能結合商業(yè)的需求,涉及的領域又廣泛。
所以,我的故事可以用一個公式總結:父母“監(jiān)督”每年寫春聯(lián)+中二時期的愛好+追星女孩上線=堅持+興趣+好奇心。每一個點都促成了我后來的選擇~
Q:在ACG這么多年,應該有很多心得體會吧?可以分享一下嗎?
June:超級多~作為acg的平面老師,過去幾年我負責的板塊主要是視覺傳達/平面設計方向的,研究領域包括視覺識別設計、編輯設計、印刷出版、實驗性傳達實踐等,也會參與其他專業(yè)的項目跨媒介創(chuàng)作,擅長引導學生產出具備敘事性,批判性的自主項目。
(圖源:W同學)
翻譯成大白話是:“我和學生之間更像是一起合作推進項目的隊友,如果說視覺語言比喻一個人的話,那我會希望每個學生表達出來的都是ta自己。從院校那邊來說的話呢,項目呈現(xiàn)我們自身的屬性真的會加蠻多分的,會讓人感受到真實,畢竟我們大部分還是網申的,所以一開始我都會和學生舉個例子:我們和考官特別像兩個網友的關系,怎么讓考官想“面基”(面試)你呢?真實,誠實地表達自己,這一點是不是很重要呢?接著就開啟了我們互相傾訴,也是彼此了解信任的過程,我會從中去挖掘一些可以深入的點,和學生討論,作為潛在命題繼續(xù)發(fā)散。
很多學生作品集的主題其實是來源自己內心,和自己關聯(lián)最緊密的事情。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現(xiàn)在日本讀研的W學生,她其中一個項目是關于剖析探尋她自身,最后和自己的過去和解的一個故事,區(qū)別于日常生活常見的書籍形式,她是通過反復實驗手工印刷技法和紙張的關系,同時和觀眾之間建立起情感上的互動,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她想去探究的,一個特別私人和敏感細微的實驗性實踐。
(圖源:W同學)
幾年里接觸了很多不同的學生,深刻體會教學相長,彼此信任但又有邊界感,這種感覺真的很好。能夠彼此激發(fā)很多有趣的想法,感覺我也一直年輕著,熱烈著,所以2020,我也被賦予了一個新身份:廣州co-lab聯(lián)合視覺工作室的發(fā)起人之一。關于工作室的介紹,這里不多說啦,大家可以戳?ACG廣州 Co-lab聯(lián)合視覺藝術工作室
Q:是否可以聊聊您在國外留學的一些精彩經歷?
June:老實講,太“精彩”了~因為lcc的作業(yè)實在是太多了~給大家看看lcc一個單元的部分作業(yè)體量,大家可自行感受一下~(在這里安利百度云,很多舊照片還能找到。慘案親歷者溫馨提示:大家平常做作業(yè)和項目的時候最好備份一份在云盤,原因不多說,懂得懂)。
(圖源:june)
畢竟做好了被大量作業(yè)填滿的準備才去的英國,所以心態(tài)上還是非常平和放松~加上我們日常還有其他板塊“治愈”著我們焦慮因作業(yè)而禿頭的心哈哈哈。
第一就是:展覽!就像 Dr. Samuel Johnson 說的“如果你厭倦了倫敦,就厭倦了生活?!?倫敦的生活真的每天都是新鮮的。各種博物館美術館私人畫廊還有藝術活動資源填滿著生活。
(圖源:june)
其中我想分享一下自己最喜歡的wellcome collection,因為“尺度大”,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和朋友第一次去看這個博物館的動機就是因為它當時那個臨時展覽的主題名字:關于犯罪現(xiàn)場的。涉及的展品有:各類兇案現(xiàn)場、兇器、人體腐敗的各個階段、死尸與昆蟲的關系、面部重塑等等。它是一個意在探索科學、醫(yī)藥學、生命與藝術的聯(lián)系的博物館,這個方向聽起來挺有距離感的,但是和觀眾的互動這個板塊蠻可愛的:比如和朋友偷偷在feedback墻也不忘留下我們對老師的愛(看出來是哪個老師的請不要拆穿)。
(圖源:june)
第二就是:觀(歐)察(洲)寫(旅)生(游)非常便利,而且最重要的是收獲并加深了友誼。*通過旅行擴充我們的視野是很好的途徑,不過得平衡好學習哈。
Q:您覺得出國學習設計對于藝術生來說重要嗎?為什么?
June:如果可以出去看看的的話,真的是很寶貴的經歷呢。國內的教學普遍依賴老師輸出觀點,國外是靠自己的獨立性來完成研究,被迫獨立(笑)。從同學身上學習得更多:來自各種背景的同學,故事閱歷都不同。小到打破刻板印象,大到關于人生選擇的啟示。
Q:目前最打動你的一個作品?
June:18年參觀的由建筑師西澤立衛(wèi)與藝術家內藤禮共同設計的美術館,在半山上,可以眺望瀨戶內海,外觀我覺得特別像一顆蛋(誤),其實是水滴為原型的。
(圖源:june)
我的參觀體驗可以一句話概括:看了30分鐘水珠滾來滾去。
(圖源:豐島美術館,母型,2010)
但是,對于一個閱展還算有些數(shù)量的我來說,那次體驗真的刻在我心里了,風,光,聲,色…比平常感知得更明顯和清晰。好像進入心流狀態(tài),完全察覺不到時間流逝,注視著水滴的匯聚,分流,消失,冒出,再循環(huán),生生不息,像無數(shù)個生命個體。(展館不允許任何電子記錄,有很多人帶著本子和筆在記錄,有人在放空,啟發(fā)著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來,這是一次很打動我的傳達,非常詩意。
*安利時間到!3年一次的瀨戶內海藝術祭,尤其喜歡海的可留意~直島上有安藤忠雄設計的benesse house貝尼斯之家,可以住的美術館,強推!!!
Thomas Ruff (圖源:june)
Q:平常通過什么方式保持輸入的習慣呢?有推薦嗎?
June:除去一些已在媒體上曝光的知名藝術家,設計師之外。社交媒體instagram上的小眾創(chuàng)作者們其實也非常值得挖掘,最近關注的幾個我很愛。他們的共性是融合各自擅長的領域去進行跨媒介創(chuàng)作的團隊。
① 比如視覺藝術+電子音樂的實驗性團隊Kino proby,Emilzenko,多為影像,敘事詭譎,審美獨特;
② Cool3dworld:3D+音樂+影像動畫的創(chuàng)作團隊*https://cool3dworld.com/特別反人類:永遠點不準的菜單欄)
③ Ines alpha:3D+妝容+AR+濾鏡的藝術家。
④ 小眾獨立雜志《I-D》,《DAZED》,《FuckingYoung》等也是非常好的積累靈感素材+培養(yǎng)審美=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途徑。
Q:您認為,作品集里最重要也是最難培養(yǎng)的能力是?
June:
● 敏銳度,感知力。
有幾個方法可以試試:① 廣泛輸入,什么都看。② 記錄能打動自己的任何東西:圖像、繪圖、速記、拍照、視頻等都可。③ 反思反饋。
● 閱歷。
創(chuàng)意和基礎能力我們不難獲取,但是我們的創(chuàng)作一般難以突破十幾年積累的閱歷。
● 情緒管理。
大部分學生面對升學壓力、創(chuàng)作瓶頸等還是會有些焦慮。我曾經有一個現(xiàn)在ual就讀的學生,本身很優(yōu)秀,按照計劃表正常推進就好,但過度焦慮反而干擾了進展。作為在這個過程中和他們相處時間最長的我來說,盡量維持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去帶動他們就蠻重要的。
Q:聽說您帶過的學生TOP OFFER很多,能大概跟大家分享一下么?
June:這里簡單跟大家分享印象最深刻的幾個學生項目喔~
Y同學(愛丁堡大學,平面設計)的是關于我們在死后留下的數(shù)字遺產該如何處理的發(fā)問。L同學(金史密斯,倫藝坎伯韋爾,平面設計)的是未來與ai戀愛的可能性的探討。這兩個主題在定義的開始有共性:都是基于現(xiàn)在高速發(fā)展科技,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探討。就是看上去很懸很飄,但是極有可能在不遠的未來發(fā)生。
比如Y同學的項目是利用了本科建筑的知識,制作了一個vr空間去表達她對于生命逝去的尊重和悼念,并同時啟發(fā)人們思考自己的數(shù)字遺產該何去何從。
“數(shù)字遺產是社會互聯(lián)網上人們生活的"印記"。這些印記不僅僅是人們的附屬物,也是他們生活的地圖。這些記錄人類言語、偏好和習慣的遺產可以被解釋為我們的"數(shù)字靈魂"。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將去詮釋我的概念,體現(xiàn)了對逝者的尊重,也展示了技術發(fā)展的背景。希望通過這個項目,人們將更多地思考解決他們的數(shù)字靈魂。”—— Y同學
L同學的項目通過視覺識別設計去敘事:基于未來背景下,ai和人戀愛的現(xiàn)象將不再小眾與邊緣化,一個為該群體提供便利貼心服務的云旅游社應運而生。這類主題其實需要大家前期不斷開腦洞,通過調研思維發(fā)散明確主題,不需要考慮主題是不是所謂的好壞,帶著些關于未來的預判和猜測即可。
Q:平面設計師未來的職業(yè)方向是如何呀?
June :很廣泛。常見的如設計師,廣告創(chuàng)意指導,各公司設計部門,電視媒體設計策劃部門,出版社等。像我經歷了幾個身份:獨立設計工作室的平面設計師,曾參與廣州一尚門項目,k11項目;貿易公司的設計部:負責日本亞馬遜電商的宣傳物料等等。
不過基于現(xiàn)在所處的互聯(lián)網大背景,我們又多了很多的可能性。倫藝開設的第七個學院計算機創(chuàng)意學院cci其實也是順應著時代的發(fā)展,5G時代的到來對于復合型崗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比如我們嘗試和其他學科的合作,不是指蜻蜓點水都要嘗試一遍,也不代表要鉆研透徹到可以攻下計算機學位,我比較建議可以保留好自己的平面設計基因,夯實基礎,用平面的感知去解讀計算機所呈現(xiàn)的視覺語言,再去挑戰(zhàn)其他的可能性,慢慢來嘛。
最后,如果大家有關于視覺藝術/視覺傳達/平面設計/新興專業(yè)等等相關的問題,歡迎添加 小客服 微信,獲取更多寶藏導師詳情經歷。